“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暑气消散,秋风渐起,带来新凉。池塘里的荷花多半都结成了果实,时光如水般流走,犹如红颜消逝。这样的景色气候意味着处暑节气的来临。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元代文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即将结束。

处暑属秋,中医认为,秋天对应人体的是肺脏,秋燥伤人易伤肺,常出现皮肤头发粗糙,干燥瘙痒,咽干口渴等症。中医有句名言“形寒饮冷则伤肺”,秋季天气已经逐渐转凉,还要忌寒凉之饮。但处暑仍处于“三伏天”的末期,湿热蒸腾仍很不情愿远离。因此还会出现脘脾腹胀、食欲减退、头重腿沉等湿邪困脾的表现,进而出现脾肺两伤。中医学认为:肺主宣发肃降,宣肃失职就会导致营气不能化生为血,肺气虚衰不能行血,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本,肺失通调,肾失气化,水停气滞,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月经失调。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导致便秘。无论是月经失调,还是便秘咳嗽,均会对生殖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脾胃虚弱,湿热内蕴对生殖产生的不良影响前几节内容已有涉及,这里就不加赘述。因此这个节气一方面要注意清肺润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祛湿健脾。下面就具体谈谈处暑节气的养生原则。

一、秋意渐浓宜少言
处暑属秋,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秋在志为“忧”。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耗散,尤其是肺气和心气,不利于人体健康。生育期女性容易导致月经失调及不孕症,孕期容易流产。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另外为了保护自己的肺脏和心脏,请少讲话。因话多更易耗气。所以说,这个节气爱讲话的人请歇一歇,要少说话以保护心肺功能。

二、运动宜缓睡眠足
处暑时节,天气肃降,痰湿、湿热的人,身体容易燥金郁表,内热不出。这时候适宜外出运动,使内热宣达,动则生阳,身体寒凉的人也适合运动,但需要注意不可过量,微微出汗即可。可适当选择慢跑、爬山、散步、太极拳等运动,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同时处暑时节人体阳气渐渐收敛沉降,易出现秋乏,养生应顺应天时,早睡早起,养阴养血,保证睡眠。夏天对身体的消耗比较大,这时候我们需要恢复精力和体力,建议大家改掉夏天晚睡的习惯。晚上10点钟就入睡,而且每天睡眠的时间要比夏天最好多一个小时。

三、饮食健脾兼润肺
时至处暑,暑去秋来,但仍处“三伏”之末。常常会因湿邪困脾,出现脘脾腹胀、食欲减退、头重腿沉等表现,因此这个节气仍要注重祛湿健脾。这个时候可以吃一些“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既有营养又有利于消化吸收,比如像银耳、南瓜、山药、莲子等食物。但处暑毕竟隶属于秋,秋燥逐渐占据上风,因此这个节气也要兼顾养阴润肺。日常饮食也要偏清润滋补,少食辛辣,多喝粥汤。平时多吃黑芝麻、黑豆、核桃、桑葚干,蜂蜜,藕等食物,滋阴养血,帮助滋润身体和皮肤,让你远离秋燥困扰。
处暑节气

万物炽热,终归清凉,炎炎夏日,终有尽时,暑去秋来,愿君安康!
附:处暑节气助孕食疗方
1、山药百合大枣粥
原料: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将以上原料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可常服。
功效:健脾养肺,补水润肤。此粥适宜生育期妇女秋季脾胃虚弱皮肤干燥者。但孕妇不宜吃。
2、百合银耳大米粥
原料:百合,银耳,大米适量。
做法:三者同煮为粥,秋季常食用。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适用于秋季干燥备孕期或孕期出现的心烦失眠,咽干口渴,不欲饮食等症。
3、凉拌豆腐
原料:豆腐1块,青椒3个,香菜10克。
做法:豆腐用开水烫透,再捞出来放凉,切成小方块备用。青椒洗净放入开水中焯一下,捞出切成碎块备用。香菜洗净去除根部,切成碎末备用。将全部材料放入大盘中,再加入适量的香油、鸡精和食盐,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生津润燥。适用于处暑节气出现的肺燥咳嗽,咽干口渴的生殖期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