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生殖医学科刘彦慧教授研究团队在宫腔粘连机制研究中,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取得了新进展,揭示了宫腔粘连独特的细胞分子学特征。

该项研究成果于今年6月发表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上,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与宫腔粘连患者的异质性提供了崭新的方向,还有助于提高宫腔粘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女性生育力,同时促进女性身心健康。

01

宫腔粘连概况

宫腔粘连(简称IUA)是一种常见的子宫内膜疾病,也是女性继发不孕的第二大病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宫腔粘连常见于流产刮宫术、产后刮宫术、子宫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内膜切除术后,在宫腔创伤等原因的刺激下,子宫内膜可能在愈合的同时粘连在一起,形成宫腔粘连。宫腔粘连不仅对女性生殖系统造成影响,还可能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通常伴有严重的临床问题如月经不调、闭经、不孕、前置胎盘、反复流产、早产、胎盘粘连、胚胎植入困难和胎盘发育异常等。

目前,宫腔粘连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分离和预防再发,包括腔镜粘连切除术、宫腔镜经宫颈粘连切除术、局部激素药物的使用以及抗粘连支架植入等,手术分离虽然能够解决宫腔粘连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对子宫内膜造成进一步的创伤,从而增加宫腔粘连再发的风险。轻、中度粘连IUA治疗后复发率为30%,严重者高达62.5%,严重影响正常妊娠(妊娠率仅为22.5%~33.3%)。

02

研究综述

研究宫腔粘连的病理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于提高宫腔粘连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宫腔粘连患者和正常人子宫内膜组织或宫腔粘连与正常实验动物模型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miRNAs/mRNAs来推断这些分子参与IUA的发病机制。

然而,子宫内膜的多细胞结构和细胞的异质性可能影响以往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高通量分析单个细胞的方法,可以解析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特征,为细胞分化、发育、疾病机制等提供重要线索。因此,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研究子宫组织细胞突变谱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03

研究成果

基于此,刘彦慧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宫腔粘连组织的单细胞测序与分析,发现中度粘连宫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和T细胞占比和状态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其中,成纤维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作用通路激活较高,提示在中度宫腔粘连中除了已报道的内膜组织纤维化的发展,免疫作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不同的组织表达的基因与正常组织也不同,例如成纤维细胞差异基因表达最强的基因依次为COL3A1、SFRP4和IGF1等,内皮细胞表达基因主要包括ECSCR、CXorf36和TM4SF18等, 单核吞噬细胞中基因表达较弱,主要包括APOE、SELENOP和S100A12等。

这些研究发现,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与宫腔粘连患者的异质性提供了崭新的方向,还有助于提高宫腔粘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女性生育力,同时促进女性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