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功能低下,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卵巢储备功能降低,表现为月经稀发、量少、生育能力下降(即不孕)等。卵巢功能低下如不积极改善,会加剧卵巢衰退速度,严重者可能发展至卵巢早衰。

  好孕故事分享

  第一次见到欧女士的时候,是我刚刚做完手术出来,在诊室门口推车上有个3岁左右的女孩不断的哭闹,旁边的妈妈就是欧女士,因为第一次来就诊,又独自带着一个小孩,护士告诉我优先给她排队就诊。

  来到诊室,欧女士就把外院的验单给我看,焦急的不断问我:医生,我还有机会怀孕吗?我安慰她先不要着急,我看看资料在给她分析一下,3岁的宝宝在旁边也不断的哭闹。看完带来的资料我理解了为什么欧女士如此的焦虑。

  原来欧女士2022年计划生育二胎,半年未孕,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7月该院宫腔镜下做了“子宫内膜息肉摘除”,内膜病理检查提示:增生期子宫内膜,CD38(-),CD138(-)。当时查AMH:0.02ng/ml,FSH:13.77IU/L,窦卵泡3-4个,医生告知卵巢功能很差,需要药物调理后再尝试试孕,给予辅酶Q10+生长激素调理,8月份月经来潮复查FSH:32.32IU/L,LH:12.12IU/L,用药后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升高,所以才急急忙忙转来我们科。

  根据她的情况,我给她分析了原因并给他制定了一个方案;继续生长激素注射,辅酶Q10改为还原型的,并给予DHEA,维生素E,多维元素及补肾的中成药。同时给予助孕前的术前检查,男方精液检查是正常。一个月后再次复查激素及AMH,若是有好转就给予超排卵治疗。

  一个月后,9月份月经第2 天复查FSH:9.02IU/L,AMH:0.5ng/ml并且有4个窦卵泡,欧女士终于觉得看到了希望,因此超排卵9天,有3个成熟卵泡,获卵1枚,正常受精1枚,获得1枚8细胞I级胚胎。但超排卵中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复发,考虑胚胎珍贵,先行胚胎冷冻。考虑到既往曾做过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给予下一步制定的方案是早卵泡期降调,降调后再次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并再次行内膜病理检查:这次病理提示:符合子宫内膜息肉,免疫组化:CD38(息肉内局灶+)CD138(息肉内局灶+),给予对症治疗。降调后28天再次给予超排卵治疗,获卵3枚,获得1枚10细胞I级胚胎,与前1周期冷冻的胚胎同时移植,获得双活胎妊娠,12周的NT也顺利通过。目前持续妊娠中。

  一、卵巢功能低下(DOR)

  当前尚无公认的DOR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规范指南推荐,从AMH、AFC、性激素、年龄等方面对卵巢储备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目前比较公认的诊断:年龄<40岁;AMH≤1.1ng/ml,窦卵泡5-7个。

  目前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改善卵巢的敏感性,提高卵子质量,常用的有:生长激素;抗氧化药物,DHEA,补肾益气的中药或者中成药,针灸;理疗等等,但目前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二、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是妇科的常见病,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表现为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光滑肿物,蒂长短不一。可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不孕。

  病因

  1.内分泌因素:因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增生而产生月经,因而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密切相关。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经常吃一些激素类的保健品,都会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

  2.炎症因素: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宫腔内异物(如避孕环)刺激、分娩、流产、产褥期感染、手术操作或机械刺激,都可能引起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息肉越来越大。

  3.其他:年龄增长、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乳腺癌术后长期应用他莫昔芬等,都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发因素。

  治疗:

  1.保守治疗:对于小的、无症状的息肉,可暂时不加干预,有部分息肉可自发消退,不推荐药物治疗息肉。

  2.宫腔镜电切术:有明显临床症状者,B超发现宫腔内有赘生物,或者宫腔内赘生物无法完全排除恶性可能性的患者,均建议手术治疗;另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可能的,也建议手术后再试孕。宫腔镜息肉切除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相关风险较低,切除的组织全部送病理检查。

  三、慢性子宫内膜炎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一种子宫内膜的持续性炎症,组织学上以子宫内膜间质中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其临床症状轻微且不典型,易被忽视。CE可能通过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扰乱子宫内膜免疫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而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降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率。

  多西环素和环丙沙星/甲硝唑分别为CE一线和二线治疗药物,治愈率达92.3%~99.1%。但CE患者治愈后是否仍会影响IVF-ET妊娠结局尚不清楚。